说来说去,多少历史,都可以用这短短的两句话概括。

难怪吕雉一反从前的行事作风,对于天幕神谕中已经预言的未来“反王”都没有赶尽杀绝,反而是将他们留在长安“学习”。

因为她明白,只要分封制存在,诸侯王存在,那么地方诸侯与中央皇权之间的矛盾就会一直存在。

强干弱枝时,诸侯王自然会奉从中央,而中央皇权也会设法削弱诸侯势力,巩固中央政权。

可一旦主弱臣强,形势倒转,他们便会趁虚而入,尤其是刘邦分封的还是同姓诸侯王,这些原本都是拥有皇位继承权的诸侯们,岂能错过问鼎天下的机会?

这对矛盾,是从分封制定下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存在,只能因为情势变化而短暂平衡,却会随时崩溃成你死我活的局面。

就算吕雉现在杀了刘濞和刘肥父子,还有其他的诸侯王存在,起异心谋反作乱那只是早晚的事,根本无法杜绝,就算换了吕氏上台,吕姓诸侯王,也不会甘于自守一地,同样免不了纷争。

所以吕雉在正式临朝执政后,不急着称帝,先种地,让百姓能够吃饱,能够安稳生活,繁衍生息。

然后才开始办学开蒙,逐步削减诸侯王势力。

从刘濞到刘肥,她是真的一步步在推行郡县制,通过办太学教育和选拔出的人才,天然就站在她的立场上,按照她的想法去治理地方,这样才能够让朝廷政令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而不似秦始皇当初大刀阔斧的改革,直接将全国改郡县制后,却没有相应的人才和官员来贯彻他的理念,仍是沿用六国贵族治理一方,不仅是政令无法通达,而且给了六国贵族死灰复燃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