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宁景也明白国师的意思,他拱手一礼,道:“在下明白了。”

还有八个月,他将走遍九州,环绕姜朝一圈,寻到国之四角,将神柱埋下,之后便是迎接三色乾坤柱倒塌,天灾汹涌来袭。

拜别国师后,宁景回了帝师府中,没多久就衡王就问讯过来拜见,两人商谈了许久。

去年宁景就从衡王这里得到第一批水泥,只是那时候制出的产量不高,只能分一些给宁景先用上,别的地方还都没有。

如今,水泥已经找到了量产的方法,虽说还不能普及到每家每户都能用上,但也足够他们开始建设。

衡王目前就在考虑应该把水泥先用在哪个方面,京中不少贵族知道他手里有这么个东西后,不少人都来向他讨要购买,然后运回家建房子。

现在京中各户人家都以有一座水泥房子为荣,互相攀比。

而水泥房子也确实结实,衡王思及中西州地震之事,有意将水泥运去此地用来房子。

但宁景却是摇摇头,倒不是觉得运去中西州建房子不妥,而是他们明知道中西州即将有大地震发生,现在去建,这水泥房也没有那么结实,能在地震中不倒。

现在去建,实在划不来,不如等灾后再建。

衡王一想也是这个理,便问宁景,这水泥先用在何处为好。

而宁景只说了两个字,“修路。”

就他在姜朝生活了有快四年而言,别的都能忍受,就是对交通十分不满,他是个现代华夏人,享受过一天连跨几省,甚至几国的便利交通,行驶过平坦的马路,但是在姜朝,他现在住在玉周城,想回一次老家和安村都要一天时间。

这其中除了交通工具是马车,不能和汽车相提并论外,便是路极其难走,便是官道,除了临近城市,有驿站的地方铺的大石板,其他多是黄土夯实,一道下雨天就更加泥泞难走。

而且官道也是弯弯绕绕,需要走不少不必要的路。

现在有了水泥,第一件事何不把路先修起来,一旦交通便利了,各地来往方便快捷,经济和国家才能高速发展起来。

衡王听了宁景的意见,沉思了一会儿,点点头,道:“确实如此,若是路方便了,日后各地消息均能尽快传至京中,陛下对各地的管控才能更加及时,便是日后外族入侵,我等派遣兵马,也能快速到达战场,运输起粮食来也方便。”

虽然他思考的方向和宁景不一样,但毫无疑问,只要路修建起来,那都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宁景不由想到江先生,等日后交通便易了,如江先生这样远在他乡的人,也能时时归乡一次,和父母家人团聚。

敲定下了水泥的用处,两人又闲谈了几句,才送衡王离去。

之后两天,宁景又去拜见了幼帝慕扶光,和后者详细说了一下南三州的事宜和安排,又和他分析了一下目前东西南北四方州城的建设安排,以及提出他认为的可以改进的地方。

慕扶光虽然年纪幼,但一门心思扑在国事上面,未满十岁,却不像其他孩童那般玩心重,似乎他一生下来,就明白自己要成为一国君主。

而他,也在努力向一代明君的方向坚定的走去。

第290章 北东二地

五月十八。

北地, 北漠州,石观城。

一别近两年,宁景再次踏足石观城, 却是感叹变化颇大。

当日他跟随赈济队伍到来之时,满天黄沙,连那城墙上的匾额都被沙尘覆盖,看不清城名,若不是里面还能看到活人移动, 怕不是以为这是一处荒废已久的死城。

然而现在,风沙虽然依旧有, 但抬头之时, 终于能看到苍穹之上的青天,也不再需要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唯恐嘴一张就是一嘴沙。

宁景的队伍有二百多人, 除了保护他的护卫, 便是许多身强体壮的大汉,后面跟着一个巨大的板车, 五匹马拉着,左右两边是一排壮汉看守,板车上面的物什用绣有金纹的黑布盖着, 能看出是个长条柱子。

旁边百姓看到这么多人浩浩荡荡而来, 还举着代表姜朝皇族的旗帜, 不由纷纷跟了过来,坠在后面, 对黑布盖着的东西指指点点。

也有人认出了骑在马上的宁景, 高声向宁景呼喊, “宁大人!”

宁景回以微笑, 目光却是打量着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