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楼大厅有客人见周掌柜应邀上楼,摇头笑叹了句:“这掌柜好像对谁都是一副笑脸,我就没见他发过火,当真是天生开酒楼的好手。”

与他同桌的一位年长者却摆了摆手,“你刚入京不久,不了解他,别看他眼睛弯得跟弥勒佛似的,拗起来,九头牛都拉不动。”

“这话怎么说?”

“就说门口的那块牌匾,三年前我们就劝他换,他愣是不听,拧到酒楼都快经营不下去了,就是不肯换。”

“天香楼也有过经营不下去的时候?这儿不是汴京十大名楼之一吗?”

那年长者哎了一声,斟下一杯酒,小酌一口,娓娓道来。

天香楼存在的年代,其实并不久远,初开时,搞了不少奇巧的心思吸引顾客,包括猜谜送酒,逢十请杂耍班子来楼里表演之类,生意却一直不温不火。

直到昭和三十三年,江南一带小镇洪灾泛滥,民不聊生,天香楼响应朝廷号召,扬手捐了大批粮食。

当时晟云洲将将入仕,就被点为钦差,派去江南赈灾,一番折腾下来,心怀感激,回京后,特来天香楼吃饭。

临走时,见门前挂满灯谜,年少的状元郎兴致一起,玩了一把,竟未猜出。

神童马失前蹄,勾动了整个汴京城的好奇心,大批儒生士子纷纷前来争相猜谜,天香楼一时间门庭若市。

后来,晟云洲还为楼里亲自提匾,奠定了天香楼在汴京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