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关考核由礼部官员们出题,题目的困难程度不亚于考一次科举。考核要求选手们对于经义做出论述,考试范围涵盖《诗》《书》《礼记》《易》《春秋》,更兼考察对时事热点。

礼部这群官老爷们忒坏的,他们好多年没有举办过男子海选,攒着劲儿给大家专出难题。陛下指明要考时事,考了扶桑人在宁波城的《争贡之役》,提问治倭对策。

考第三关的时候,李时珍被关在一个小隔间里面进行答题,不得与其他人交头接耳。他低头看着题目,越发心惊,手心出了一层细密的冷汗。

“这些题目好难!”

这是他的第一反应。

“估计这是礼部会试的水平啊,出题的大人们真厉害!”

这是他的第二反应。

“不怕,我难别人也难,我好歹考过科举,我还考上秀才呢!”

这是他的第三反应。

李时珍握着毛笔,心中思索一阵子,然后在宣纸上运笔如飞。他回忆起自己对经义的理解,不由得庆幸:多亏年少时父亲逼他读书,让他去考科举。

他小时候以科举为目标,童子功依旧熟练。他的记性不差,从前夫子在学堂讲授的释义记住许多。

虽然李时珍醉心医学,但他从小学习儒家经典,他是参加过科举童生试的人!科举成绩好不好是一回事情,起码四书五经他全部学过。在这一点上,他胜过许多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