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页

齐延也是江宁人士,当年他与徐应阑因志趣相投,引为知己好友,在启元十八年,一起进金陵赶考,可到最后放榜,他却并没有看到徐应阑的名字,他也以为是好友落榜了。直到瞧见了一个与好友名字相近的名字——徐应澜。

等齐延入朝为官后,他了解到这个与好友同音的徐应澜乃是丞相的小儿子,是个不学无术的主儿,肚子里一点笔墨也没有,如何能高中,他当即意识到好友落榜可能不是偶然。

齐延中举的名次挺高的,先是进了翰林院,因着他不会溜须拍马,引得上司不喜,后来被安排进了吏部,成为一个不起眼的吏部主事。

他利用职务之变,偷偷查看了启元十八年存档的试卷,他没有找到好友的试卷,只找到了徐应澜的试卷,卷上熟悉的字迹他一眼就认出来是好友的,可是试卷的名次,却被安插在另外一个人的头上,齐延越想越心惊,决定偷偷收集证据,以待日后为好友正名。

那时他准备偷偷联系好友,将事情真相告知他。可自从好友离开金陵后,他却再也无法联系到好友,只能按捺住自己,伺机而动。

齐延收集证据,足足花费了好几年的时间。若非如此,他早就状告到御前了,哪能让那人舒服快活到现在。

当齐延觉得时机已到,准备动手之时,却听闻了有人敲响了登闻鼓,敲鼓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徐应阑,是他多年杳无音信的好友,齐延知道,是时候了。

没多久,陛下就下达了旨意,将这件事交给了太子殿下调查,齐延只能继续等待,等待着殿下回金陵,而今那些东西都交给了北昀,他也能喘上一口气了。

北昀待齐延的消失后,就吩咐莫覃,“派些人保护他,莫让他被人害了。”

“是,殿下。”莫覃应声,随即到一旁叮嘱了一番。不多时就有一小队禁军,朝齐延消失的方向而去。

北昀抱着小箱子转身进了吏部的大门,他堂而皇之的让吏部官员们瞅见了那个小箱子,一点也不遮掩。

不少人面露惊惶之色,却还故作镇定顽强的坚守阵地,不发一语。

北昀笑眯眯的道了一句,“你们现在开口还不迟,若是等孤从这箱子里看出点什么,到那时你们再想开口,可就来不及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