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才那人话音一落,周围附和声便起,竟然绝大多数的人都赞成打仗。
这般偏远的地方尚且如此,可以想见北方的情形。
也有人道,“可据说河北三路均遭遇大旱,不打仗都民不聊生了。若真是打起来,后果……难以预料啊。”
言论一出。立刻有人反对,“那也不能将两路的土地划出!这是有先例的。从太祖时便欲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可结果呢?历经几代,非但没有收复故土,竟还要往外划吗!要战便死战,除非辽人能将我大宋百姓屠戮殆尽,否则寸土不让!”
另一人道,“也不是没有机会,凌将军能够一举攻下析津府,说明此事大有可为。青山犹在何愁无柴?总比不合时宜的逞强好!”
大堂里的人就这两个观点打起了口水丈,最后是主战一方获胜。
“这仗究竟该打还是不该打?”李擎之悄声问道。
隋云珠道,“打不打都是朝廷说了算,多想何益?”
安久却觉得,此仗打不起来。她不懂政治,但是常常执行任务,面对强劲的目标时,绝不会轻易冲上去拼死刺杀,而是伏在暗处静候能够一招致命的最佳时机。国与国之间,应当也是如此。
所以她觉得辽国还是会继续退让,并且谈判时间不会拖的太久,毕竟辽国大军在外消耗十分巨大。多一天他们都着急。
果如安久所料,在第二十四天的时候,双方终于协商一致——
自澶渊之盟后。大宋每年向辽国纳岁币,白银10万两。自今年起改为25万两,还有诸多粮食、器物、美人等。另以河间府为界。河间府以北的土地允许辽人放牧……以上皆以国书签字立约,大宋“称臣纳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