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半年前,李老大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态度,让一些商贾看到了一些希望,只是在没有明文规定前,他们都不敢有大动作,不过他们已嗅到了一丝政策放宽的味道。
李老大这种放纵的态度所起到的效果并不如何,许多商贾都没有什么动作,直到这道旨意下发后,曾经那些蠢蠢欲动最终却没动的商贾终于动了。
速度并不快,还有些胆小的人在观望,他们怀疑这是否是皇上的一时脑热而做出的决定。
直到那些最先放得开的商贾赚了一大笔钱后,嫉妒心趋势下,不少商贾纷纷放开手做买卖,以前不敢明面卖的商品如今都摆上台面,满街呦喝。
李老大还鼓励务农的百姓在闲暇之余亦可经商,旨意里明确规定,此后的商贾地位与农民无异,往日人们对商贾的偏见不能再拥有,商、农将一视同仁!
一道政策的实施并非一日而蹴,它需要时间去考验,经过一个多月的推行,商贾,农民们都渐渐接受了这个新变化,大家纷纷大胆地步上经商之路。
反应最快的是胆大的商贾,最慢的是那些朝廷命官,一个月了,他们还处在观望的姿态中,没有哪位官员敢掏心掏肺的将全部家底搬出来。
以他们对李老大的了解,以他们在朝廷浸淫多年的经验查看,他们嗅到了阴谋的味道,他们不觉得自己侍奉的君王会无来由地生出这么一个提高商贾地位的举措。
他们曾经在上朝时试探性的问过,可他们问不出什么阴谋的味道,李老大无论如何都不会将锐改的计划提前告之百官。
身处高位的官员没有动,位于底层的官员更不敢动,他们都在看高官的态度。
不得不佩服李老大的耐性,百官不动,他也不着急,与他们就这样一起耗着,好像这道旨意到底的实施只是为了天下商贾,与这些朝廷命官没什么关系,李老大默认了自己身边的百官没有偷偷摸摸的经商。
如此又过了一个月,朝廷上依然没有什么风声,直到以长孙皇后名义所开的皇家水泥窑暴露在朝廷百官眼前,大家的心思才开始隐隐触动。
他们本以为这是林家的产业,却没想到林家只是代皇家管理罢了,如今皇家把它收回去自己管理,这已经明摆着一个事实,皇家也在经商。
第五章快乐的小武
() 水泥窑被收走,皇后娘娘的出面,恐怕是李老大的一个手段,他发觉等待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只好先让皇家做榜样了,反正以后收的锐也是属于自己皇家的。
大唐的官员是很谨慎的,他们又静静观察半个月,发现没什么问题后,他们的心终于动摇了。
以房玄龄,杜如晦为首的官员终于搬出自家的家底,就是长孙无忌掌管盐铁产业的同时,居然也参与了丝织品的买卖,这让很多人都感到惊讶,若非这次的掏心掏底,这件事还不为众人所知。
牵一而动全身,大唐的朝廷百官是捆在一根绳子上的蚂蚱,有人开始动了,其他人也纷纷出动。
一个个都露出尾巴,都将自己的家底全部掏出展露在李老大面前。
如今的长安城买卖更多,除了一些主干道不允许摆摊外,其他街道专门缩小行道,多出一点空间供百姓经商。
这些只是小打小闹,如果有谁要开什么店铺做大买卖,则需要到当地牙行备录在案。
放宽经商,最受利的是朝廷命官,他们身为朝廷命官,要去牙行备案很简单,只一句话就成了,他们家往往不止一处房所,要开个什么窑或者什么店铺的都很简单。
以前做小买卖的朝廷命官这次胃口大增,看见别人家赚那么多,眼都红了,于是,他们就扩大经营,鼓励自家人经营,需要与官府打什么关系的包在自己身上。
商改在整个大唐蔓延,从长安开始,到全国各地,商业的味道越来越浓,这股迷香飘荡万里,充盈在每个角落。
看到这种场景,李老大最为开心了,这些商贾中谁有在经商,都有记录在案,日后等锐改开始后,这些人想赖账都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