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的确如此,接下来的时日里,崔长霄就对沈珩展开了格外严苛的监督。
多布置课业是没有的,毕竟孩子还小,不能累坏了,只是对他的要求更高一些。
譬如字要练的比旁人更好,学过的文章要比旁人背的更熟,意思理解的更透澈等等。
在家里虽然先生也这么查课业,但没这般严格,时日长了,沈珩心里就不高兴了,不过崔家上下待他又是一顶一的好,他不好意思抱怨,就想着偷懒耍滑。
恰好应天书院里有四五个与他年纪相仿的高门公子哥儿,于是几个十二三岁的小娃娃们一合计,决定晚上偷偷溜出去找点乐子。
当天,沈珩便求了舅祖母孙氏,说晚上想和小伙伴们一起睡在书院里,平素起居都不和小伙伴们在一起,显得他特殊,都不和同窗亲近了。
这倒是半句实话。
应天书院离汴京城远,马车出去一趟,进城得要两个时辰,所以这里大部分的学子都是住在校舍里的,而沈珩则是住在崔府。
孙氏本就喜欢他,被这小子哄的五迷三道的,便就心软答应,去和丈夫说了这件事。
第二天沈珩就带着行礼欢欢喜喜的搬到校舍里去了。
刚开始也不敢溜出去,因为孙氏不放心,总派人来看他在校舍里怎么样。
过了两个月,才算是慢慢放心,没再派人来了。
这就是机会不是。
恰好一孩子最近就要过生辰,于是几人一合计,就说晚上偷溜出去喝酒。
喝酒嘛,沈珩就熟啊。
自家祖父和老爹,那都是常出去喝酒的。
可晚上出门还有一道障碍,那就是校舍的门口有个看守的老头。
沈珩这孩子贼呀,让自己的贴身小厮弄来了高度的好酒,趁着晚饭时候送去,把那老头灌了个七荤八素,晚上睡得鼾声震天。
于是四五个孩子就结伴驾车溜了出去。
本想去汴京城内的酒楼,但沈珩觉得晚上进城太扎眼,所以就在书院山下的一家酒肆里坐了下来。
这里挨着一条商道,来往的人也不少,算得热闹,晚上这会子也还不少人在喝酒呢。
掌柜见着一群衣着显亮的公子哥进来,知道是贵客,顿时大喜,忙就招呼着好酒好菜端了上来。
一群孩子虽闹着要喝酒,其实谁也没喝过,沈珩这崽子吧,就是继承了沈千帷的头铁,端起杯子就仰头饮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