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页

张局长人比较豁达,也不计较这些人是为什么被贬到他们这个穷乡僻野,该重用就重用。

专家比张局长在行多了,一看就看出这张设计图的价值,激动地语无伦次,“张局长,这是哪个老师设计的,他简直是个天才。”

“您快告诉我老师他在哪里,他是怎么想到这个法子,我以前怎么没往这个方向想!”

张局长看着眼前六十多岁,一把白花花胡子的老头喊一个十八岁的青年叫老师,觉得有趣,促狭地道:“嗯,别着急,你和他交流的机会多着呢,他就是咱们县的知青。”

“知青?”专家惊得下巴都快掉了,怀疑地道:“张局长,你不是在逗我吧。这个科研成果起码是一位资历深厚的前辈才能想出来,一个知青?难道他是五几年就下乡的老知青?”

张局长乐了,“就不许人家是天才,还非得是几十岁的老家伙。”

专家见张局长再次肯定,这才勉强接受能设计出这张化肥生产线的人只是一个十八岁的知青。

既然肯定设计图有价值,张局长也没耽搁,将专家和设计图一起打包送到机械厂去,让里面的高级师傅尽快将生产线制造出来。

只是很快的,机械厂的高级师傅和专家都为难地找到张局长面前。

这张设计图虽然看着简单,但一些设计的细节,他们还是不敢确定,想要将设计者傅锦年请过来当咨询。

张局长觉得意外,这位傅知青难道还真是一位天才?

他让秘书往下面公社打了个电话之后,又想起之前开会时,主任提到几个生产队知青和当地社员闹矛盾的事情,捏了捏下巴,觉得这个傅锦年出现得正好啊。

这不就是典型的宣传例子,谁说知青下乡只会给当地拖后腿的,一定是那帮老家伙不会利用人才。

张局长觉得这事有门,亲自往负责宣传的兄弟部门走了一趟。

而傅锦年收到机械厂的求助时,已经是一周之后了。

因为不知道归期是什么时候,他考虑一下,还是找几个人帮他代课,然后去跟沈爱国请假就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