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堂哥说钱要留给需要的人,我们的钱够用就不需要补助了”
众女打量冰兰,跟他们穿的差不多,感觉好像是好一些。
“你表哥干什么的?”
“卖鱼的”有完没?冰兰一一作答。
卖鱼的也发财了?
事后倒是没人再来八卦,邀了几次冰兰,都被拒绝后,冰兰的日子彻底清净了。她开始大量看书,历史的内容太广,她想鉴定一件东西,就要了解东西所处的时代背景。那就需要海量的知识做基础。
冰兰觉得,不管是音乐还是书法都是陶冶人的情操,沉淀人的性情,提高人的品味,而书籍就是最好的催化剂,她拿出很多书,也出去淘书。如果不是她亲眼所见,真不知道现在的人是如此渴望知识。
一个书报亭前面挤满了手拿人民币的人,大家都在买书买报刊,宁可少吃一口饭一顿菜也要省出钱来买书。还有人跟她一样去旧书市场和收购站去淘书。图书馆去晚了根本没地方,这种气愤感染着冰兰,她偶尔也会带弟弟妹妹过来看看大家努力的样子。
“他们里面很多失去了几年书读时间,要想将那些补回来就只有奋进。我带你们来就是希望你们别后悔,人的一生时间太短”冰兰道。
孟母为什么会三迁?一个良好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的确很大。冰兰就这样偶尔激励一下几个小的,作用显而易见。
那时候的人们真的很能吃苦,因为他们被时代落下太远。干渴的土地需要大量的水滋润,压抑多年的人们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年底一个新文件又在大学生中激起千层浪。考托福,可以去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留学深造,有能力的走公派,公派没戏的靠自己。中国八十年代留学潮再次掀起来了!
出国热引起英语热,冰兰在家几乎用英语与他们说话,录音机里播放英语,电视里播着《follow 》(跟我学),大街上关于英语的书籍早早被抢光。冰兰真想将《新概念英语》提早面世,不管是为了自己还是那些如饥似渴的学子。
冰兰其实很忙碌,除了上课做作业,就是看书籍。还有几个孩子的衣食住行,春秋买秋衣秋裤外套。准备毛衣毛裤,冬季做棉袄棉裤棉大衣。她都是将布料送到裁缝那里请人做。棉鞋大衣花钱买。男孩子的棉帽子,女孩子的围巾、手套。
往往是该用了才急急忙忙准备。雪兰后来就提前提醒冰兰,大姐说了,他们都不做,花钱都能解决。能花钱解决的不用占自己的宝贵时间。
寒假了,夏建文过来接他们。给带了很多粘豆包、馒头,冷冻的蚶子肉、海螺肉,做熟的皮皮虾螃蟹,还有二十几条冻鱼。
夏建文将东西都装在厢房的一口大缸里,“等你们回来吃,回去吧,大嫂生了个胖闺女,已经两个多月了,你们离得远就没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