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过旱厕的人都觉得这东西太好,特别是大娘子还让人粗制了草纸,裁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比树枝和树叶可强多了。
草纸的做法不是什么秘密,只是很少有人会舍得用这个来如厕。但陶倚君跟卫老明说了,这东西的原材料根本不值钱,就是水边的苇草和树皮,打磨成浆之后做成的,原材料成本简直近似于无,算的话只能算人力成本,即便这样也是便宜得不可想象。卫老跟着去农庄外面的纸坊看过之后才同意这种粗制的草纸可以使用。
“造纸之术我并不精通,还是以前跟随阿爷去看过几次才能记得个大概。我这里做出来的就只能如厕用用,我族里造出来的纸才可以书写,但还是要洇墨。”
也正是这种纸的书写效果不好,所以到现在为止,纸张都没能得到普及。印书的成本高昂到普通人家根本无法承受,就算是小富之家也不敢轻易尝试。竹简书并不是刻好之后就万事大吉的,还有后续的保养和存放,都需要人力跟财力的支撑。这些因素也是文化知识被垄断的原因之一。
作者有话要说: 要过年了,各种买买买,洗洗洗,累死。(っ??╭╮??)っ伐开心要抱抱
第四十二章
“老孟啊,这水渠修成得多少钱?”隔壁庄子的庄头过来看了两眼,有点眼红。
“这我哪知道,都是我们家大娘子亲自核算的,不过私下里我请教过卫老,这一套下来不下三百金!”
在人力成本极其低廉的时代,花三百金修建这么大的蚕房农庄,已经算得上是极大的投入了。那些商贾世家做生意,一次虽然可入账百金,但也是数代积累下来的成果,你叫一个新来的商人去试试看,不亏都算成功。也就陶倚君运气极好,大兄给力,未婚夫又是本地最高的军事统领,即便这样,她也不敢跟那些世家明着斗上。
再说了,老孟说的这三百金也不是非得一次给齐,按照建成年限投算下来,一年不到百金,而且在第二年便可在回收成本的基础上再行投资,这也是能保证建设持续进行的基础。
挖渠引水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不然随便哪个人都去挖,河堤还要不要了。
这事儿陶倚君已经筹划了三个多月,从最初的图纸,到最后确定的施工,每一步都亲自去县令那里跟他与水利吏一起商讨,都不知打了多少嘴巴仗才拍定了这个方案。
从河流拐弯的地方,选定了一个回水湾的点开挖,在挖之前还需要加固河堤并安装闸门。这个闸门平日不需要打开太多,只保证日常用水的量足以,但在洪水来临之时,必须要无条件开闸泄洪。
其实这个设计还借鉴了一下号称千古第一水利工程的都江堰的部分经验,但想要达到那样的高度是不可能的,陶倚君也不是水力学的专家,她只是画出了熟悉的布局图,然后县令着人去勘测设计,最后才确定了施工方案。
这个工程虽然大,但是好处更大。
河南岸本来水力不缺,却因为年年洪涝而被迫放弃耕种,这次直接县里派发了劳役,让人在南岸梳理淤积的河床,并加固沿线的河堤。河堤年年加固年年溃堤,但并非是县令中饱私囊偷工减料,实在是这边的地势地形和水量的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