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页

“所谓不要用‘看待抑郁症’的眼光去看待他,言下之意,就是不要用异样的眼光去去对待。”

这在人际交往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往往因为症状的特殊性,而让身边的人忽视了这一点。

好比谁告知不喜欢某某明星,就是在告知另一人不要频繁的提起他,大多数也会接收到这个暗示。

可当对方变成了患者,无条件的顺从和关怀却适得其反。

了解症状,并非是要区别看待他们,更多的是避免无意间的伤害。

只是因为有人太过刻意,反倒使患者感到不适。

于是他们提出“不要”的请求,某种意义上就是在隐含一种信任,信任这个人不会伤害自己,不会那么的不小心。

其实在原书中并轨的还有一个例子,那就是同性群体,只是在电视剧拍摄过程中删除了这段台词。

同性恋已被移除了精神疾病的范畴,却依然是小众群体,在还属于非主流文化的范围里,往往能提出太多似是而非的论题。

其中有的是为了自由与进步,有的则是混淆视听,隐含着某些目的指向。

有太多人在网络上呼吁不要用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这本没有错,只是后来演化成一种极端。

说出譬如“他们不要尊重,而是要平等的话”,乍一听非常有道理,但生而为人,谁不需要尊重。

总好过酒桌上大肆给一位同性取向者介绍异性对象,因为好奇而去冒犯的去问关于隐私的问题,这是真正把他们的特殊当成了“特殊”对待。

了解和言语行为的注意本就是一种额外的尊重,这的确需要把控好尺度,实际上只要把这也当成普通的社交礼仪,也就避免了不必要的刺伤和攻击。

就像该避免在抑郁症患者面前反复提及“死亡”和“生活的痛苦”,他们不是能够被宣泄负能量的对象。

正是因为他们是“正常”,所以需要社交基本的礼貌和理解。

孟淮明和燕灰一起读了关于性别焦虑的百科,早年被称作性别认同障碍,但后来经修正,确定为“性别焦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