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里学生分为三种,上舍生、内舍生和外舍生,上舍生一百人、内舍生两百人,外舍生大概三百名左右。太学生主要是各州府推荐选拔上来的学生以及官宦人家子弟,因为名额有限,得要么学识够出众、要么家中够显贵,即使如此,还是很多人想进来都进来不了。
其中内舍生没月有补贴,而上舍生又是从内舍生中优中选优,除了补贴还免费提供住宿,有些还能在学中给其他太学生讲课,也算是殊荣了。
而外舍生不一定学识就不够,只是内舍生名额满后,只有有缺额,外舍生才能补进内舍生名额。当然,如果外舍生学识受到夫子肯定,还是能够直接递进的。
像范雍这种,原先在州学里求学,到太学才一年左右,本来是外舍生,因为受夫子其中才破格成了内舍生,每个月有些月钱,但也就勉强提供一顿饭食那种。
而沈初本来是在汴京里的私学里读书,但私学里的夫子认为他颇有天资,只是有时候想法有些不拘一格,恐怕自己误人子弟,恰好他又和太学学正相熟,便给他求了这个名额。沈初还蛮感激的,本来他就是随便找个私学读读书认认字而已,没想到运气这么好。
当然,以他穿书者的身份,还带着超越时代的认识,被夫子刮目相看也不是难事,但他自己清楚,他多的就那点超越时代的认识,很多基础功夫,像练字、四书五经的熟悉程度,压根不如很多一般的学子。
太学里的课程主要是四书五经,但还有音律、刑律、医学、算数、书画、武学之类的科目,像刑律这种,主要包括律法断案之类,因为当朝天子比较重视,基本每个学子想要科举,都要进行学习,音律、书画也差不多是学子的基本修养了,也是必备课程,医学、算数、武学之类其他的,就是凭天资和兴趣选学。
这只是几门主流的选修课程,其他像地质、水文、农耕也有课程,其他还设有很多稀奇古怪的课程,像天相学、占卜学、风水学之类的。
沈初对很多课程都很好奇,除了四书五经外,其他听课都很自由,恰好有夫子在上课,又有空闲时间,都可以随便去听。
有些夫子课讲得好,即使是旁科,也会有很多学生来听,座位不够了,便席地而坐,放眼望去乌压压的一片,自然也有夫子讲得很无聊枯燥的,然后课堂上就稀稀拉拉几个人,如果每一个人来听,这门课就可以取消了。
总体来说,沈初觉得太学里的氛围还是蛮自由的,和他想象中的不一样,毕竟按照书里古代架空的设定,人们都是很尊师重道的。
当然,太学里这样的氛围在其他地方都是没有的,因为像州学、县学,压根没实力请来这么多学识渊博的夫子,一般都着重教授四书五经之类的儒家经典。
沈初除了四书五经外,还选了书法、刑律、武学和舆图学,舆图学和现代的地理很像,还包括风土人情,也会稍有涉略地质、水文,但没有专门的地质、水文科目专业;武学则包括兵法和武艺,但是没法像宫里的皇子一样,有足够的场地来学骑射,只是一些拳脚功夫和兵器之类的,但也是州学、县学不能比的了。
这样下来沈初也就多出一到两个下午的空闲时间,有时候他会去音律课或者画学课,当时陶冶情操了,有时候会直接回家带孩子。
没办法,他和那些没成家生子的年轻人不一样,什么时候都会挂着自家崽崽。
他今天上午的课程是中庸,下午是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