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溪眼神里有些躲闪,只含糊地说了句「家里管的严」,便又沉到游戏里去了。
不过,他却是个机灵聪慧的,看着其他人玩一遍就能学会,这不,才踢了还不到一刻钟的时间,元溪就又成了孩子堆里的踢毽子高手。
元溪一连踢了几十个,旁边的孩子们都不说话了,纷纷屏住呼吸,低声为元溪数着。
“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
终于在众人的一声「四十」中,元溪脚下一歪,毽子在空中划出一个歪斜的弧度,落到了旁边的田埂上。
元溪跑去捡毽子,却看到每一块田的四角,都插着一根棍子,走近一看,竟是根串满汤圆的细竹子。
见元溪蹲在那里不动了,孩子们顿时聚了过来,关切地问道:“元溪哥,你在看什么?”
元溪指着那些汤圆问道:“这是在干什么?”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解释开了,听了好久,元溪终于弄明白了:这也是立春日的一种习俗,把不用包心的实心汤圆用细竹杈串好,插在田地四角的土坎上,就可以防止麻雀来破坏庄稼,田间人称为「粘雀子嘴」。
为了防止孩子们又用那种怜悯和不解地眼神看自己,元溪这次并没有表现得很惊讶,等大家说完,便又踢起了毽子,转移了他们的注意力。
风很轻,元溪发间系了一根灰绸带,是上次与严鹤仪去镇上时买的,如今随着他踢毽子的动作,一上一下地飘着。
风真的很轻,也很清。
严鹤仪正在院子里画春牛图。
这也是春分日要做的一件事,便是在二开的黄纸或是红纸上,画上农夫牵着耕牛在田地里劳作的场景,再由善于言唱之人带着,给村里的每家每户都送上一张,再说些「春耕大吉」、「秋时丰收」之类的吉祥话,俗称为「说春」。
村里会写字的人不多,会画画的便只有严鹤仪一个了,因此每年画春牛图的差使,便自然而然地落到了他身上。
送春牛图的人正是村里的牛二,便是「春官」,也是个颇为风光的称号。